起源
根據(jù)圣訓(xùn),齋月最后十天中的一個單數(shù)晚上為“吉慶夜”(Lailat-al-Qadr / the Night of Power),又稱“尊貴之夜”。在某些穆斯林國家中,齋月第27日的前一晚被奉為吉慶夜。伊斯蘭教認(rèn)為,《古蘭經(jīng)》是在這晚首次啟示給穆罕默德的。齋月結(jié)束后,在回歷十月(Shawwal)的第一天便是開齋節(jié)(Id-al-Fitr / the Feast of Fast Breaking)。開齋節(jié)是一個感恩和慶祝完成真主命令齋戒的日子。在早晨日出后至中午前之間的一段時間,穆斯林要舉行開齋會禮。會禮開始時,穆斯林的老老少少自動排成整齊的行列,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。叩拜完畢后,由領(lǐng)拜者作宣講。伊斯蘭教還規(guī)定,所有能負(fù)擔(dān)得起的人,在開齋節(jié)前任何時間或開齋節(jié)會禮之前,都應(yīng)該捐贈錢給貧窮的人,稱“麥米錢”(Sadaqat-ul-Fitr)。麥米錢的價值應(yīng)該至少相當(dāng)于一頓飯的費(fèi)用。
意義
在穆斯林看來,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、最高貴的月份。伊斯蘭教認(rèn)為該月是頒降《古蘭經(jīng)》(the Holy Quran)經(jīng)文之月。伊斯蘭教認(rèn)為,齋戒能凈化人的心靈,使人情操高尚,心地善良,還能使富人體驗窮人忍饑挨餓的滋味。
根據(jù)伊斯蘭教教義,齋月期間,所有穆斯林從每天的日出到日落期間禁止一切飲食、吸煙和房事等活動。通常,人們在天曉前吃“封齋飯”(suhoor),在日落時以食物或飲料開齋,即“開齋小吃”(iftar)。
齋月期間,穆斯林會到清真寺(Mosque)作禱告,學(xué)習(xí)《古蘭經(jīng)》。除平日誦讀的禱文外,他們還會在夜晚誦讀一本特殊的禱文,該禱文比一般的禱文長2至3倍,被稱為“他那威”(Taraweeh prayer/Night Prayer)。
過程
齋月即指穆斯林在日出后到日落前齋戒(fasting)。齋戒是伊斯蘭教念(shahada:affirmation)、拜(salat:prayer)、課(zakat:almsgiving)、齋(siyam:fasting)、朝(hajj:pilgrimage)五項基本功課之一,是穆斯林的一種修煉心性的宗教活動。
穆斯林的齋戒源于早期的基督教(Christianity)和猶太教(Judaism)信徒的一種儀式。當(dāng)年居住在麥加的先知穆罕默德(Muhammad)為了加強(qiáng)早期的追隨者對真主安拉(Allah)的信心,將齋戒轉(zhuǎn)化為伊斯蘭教的儀式,后來演變成齋月。齋戒為穆斯林必須遵行的儀式之一,為期一個月,除病人、老年人、年幼者及工作在外者之外,一律要遵行“齋月”禁食。
習(xí)俗
穆斯林通常把封齋叫“閉齋”或“把齋”,把齋人每天凌晨3至16時閉齋(不吃不喝),日落星現(xiàn)后,才能飲茶進(jìn)餐。齋月里常念“普爾干”(《古蘭經(jīng)》的別稱)以履“念功”。歷時一個多月的齋戒完成后,要在清真寺里舉行盛大隆重的開齋節(jié)慶祝儀式。開齋節(jié)”既是對圓滿完成“拉馬丹”月齋功的慶祝,又是穆斯林家庭合家團(tuán)賀,聚會相見的良宵美辰。在這天穆斯林男女要淋浴、燃香、更新衣,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,聽阿訇講“瓦爾孜”(講經(jīng))。做完禮拜后,家家都要翦炸油香、馓子、麻花,有的還要宰雞、宰羊,烹制本民族本地區(qū)獨(dú)具風(fēng)味的菜肴。如寧夏回民的清燉羊肉、粉湯餃子、手抓羊肉、糖醋鯉魚;新疆的抓飯、烤全羊;蘭州的牛肉拉面、清蒸雞;西安的羊肉泡饃等。親友相見,互道“色倆目”問好祝安。有的請阿訇到亡故親友墳?zāi)股嫌x《古蘭經(jīng)》,悼念亡故的親人,以寄托哀思,祈求真主慈憫亡人早日進(jìn)入天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