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是保守生產、賣貨還是激進孵化自主品牌?中國傳統(tǒng)外貿企業(yè)在面臨不確定的市場資訊時,所做出的選擇往往不得其法。
那么,素有中國外貿“風口指向標”之稱的廣交會,又能夠給這部分有轉型需求的廠商,提供哪些市場動態(tài)和大方向指導呢?
對比近十屆的變化,BuyerParty.com海外拼團平臺CEO施平坦言與之前廣交會清一色的大買家、大采購商不同的是,近幾年的廣交會受益于海外社交網絡的廣告投放及曝光,許多包括中間批發(fā)商、小量批發(fā)商甚至小店主和電商賣家等多元化的采購商,開始借助廣交會這個平臺渠道尋找對應的產品和供應商。
“真正從廣交會采購商的數量來看的話,其實大采購商的數量下降了20-30%左右,而也正是上述小買家的進入補充了采購商數量的下降,二者不斷交替、革新,使得廣交會整體數量看上去無多大的波動。并且,這部分小采購商的主要特征是采購的種類較為繁雜、單個訂單的起訂量小。”施平說道。
回顧2017年和今年的廣交會,采購商視頻直播逛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,在系列直擊廣交會的展廳現場,雨果網也偶遇了幾個架著手機錄視頻的采購商,甚至于部分展商也借助社交媒體開始一場別開生面的“推介會”。
對此,施平認為包括國際版抖音、Muse、Facebook或者跨境電商平臺在內等工具,確實對展商的訂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。他舉例道:“以前基本上是很難看到100-200個訂單的小采購商的,但是這一兩年內這類小采購商增長的數量十分明顯。一經詢問才知道,這些小買家都是從社交工具上了解到產品信息的。以平衡車為例,一個無需收費的賬號和三個簡單上傳的短視頻,居然可以為展出的產品帶來百萬級別的流量曝光,且隨著點贊轉發(fā)人數的增加,其產品的曝光渠道越鋪越廣,品牌也得到了間接傳播。”
眾所周知,目前廣交會還是側重線下模式的展銷,而線上的發(fā)力也逐漸顯現。對此,施平指出:“廣交會已經是線上、線下相結合了,且目前很多供應商的訂單都借助了Facebook、WhatsApp或者其他電商渠道完成,并不拘泥于單一模式的線下展銷去完成。此前,有其他賣家透露道一款社交軟件居然可以每天增加200萬左右數量級別的商務群,供、銷雙方可直接借助群聊完成產品發(fā)布、詢盤和交易,可想而知其潛在的訂單量和商機有多大?!?
雨果網從不少展商處獲悉,其實很多的外貿從業(yè)者并不能熟練掌握Facebook,一方面他們英語不好,另外一方面迫于設備訪問權限的原因,他們在真正操控的過程中往往碰到許多阻礙,而與此不同的是印度人對Facebook的熟練使用十分突出。施平表示:“業(yè)內80%的進出口群聊都是印度人建的,他們在社交自媒體應用上較為出色,因為語言和訪問權限并無威脅,且他們借助直播、短視頻等模式聯系供應商、在線選品到完成交易等全套流程?!?
他透露道,以OEM、ODM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中國傳統(tǒng)外貿企業(yè),其實有海外布局的意識只是他們的試錯成本較高。原來,不少傳統(tǒng)的外貿工廠為了布局海外市場,通常會用大筆的資金購買海外連鎖店品牌,但是真正在運營品牌的過程中卻碰到了諸多阻礙。
在他看來:“產品生產和品牌運營完全是兩碼事,不是所有的中國制造都能像ANKER一樣能真正抓住品牌運營的本質,不是以低價格侵入海外市場,而是真正在抓質量、抓服務的基礎上,善用互聯網工具、社交媒體渠道以及廣告投放切入國際市場。只是,近幾年廠商品牌運營的意識也明顯了很多,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(tǒng)外貿工廠開始轉型孵化自主品牌,開始與國外公司及設計師合作產品設計、運營和海外推廣,廣交會也由此產生了許多創(chuàng)意感十足的產品,新生品牌也不像原來那么刻板?!?
產品同質化嚴重、品牌侵權現象屢禁不止……這是歷屆廣交會展商普遍存在的問題,而從123屆廣交會開始展商反饋的侵權現象卻大有改善,原因何在呢?
雨果網獲悉,首先來看,現如今產品高技術、微創(chuàng)新愈加隱蔽;在者,業(yè)內人士的素質修養(yǎng)也在不斷提升;其次,新生代品牌不斷崛起,廠商品牌化、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逐漸加強,使得廠商抄襲的門檻大大提升。
“從以前想方設法的防抄襲,到現在大大方方的不怕被抄襲,其實這中間真正體現出來的是產品核心技術的提高、產品創(chuàng)新能力的強化以及原創(chuàng)品牌意思的增強,因為一旦企業(yè)真正擁有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的能力,即使被抄襲他們也不會那么緊張?!笔┢街赋?。
回顧2017年的美元匯率和2018年美國的“貿易戰(zhàn)”,其實這些實時熱點對外貿廠商的影響還是較大的,而在匯率波動或相關的關稅制裁中,施平卻發(fā)現了“轉口貿易”的可行性。
無論是困于中國人口紅利的下降或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,目前國內廠商其實可以思考一下轉口貿易這個突破點。他解釋道:“例如廠商在廣交會接到的訂單,其實可以在越南出貨,不直接在中國和目的消費國之間進行,而是借助越南這個第三方國家進行買賣交易。如果是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(yè),低端產業(yè)鏈在轉移的過程中,發(fā)展轉口貿易是十分有利的,建議廠商可以用80%的精力做產業(yè)升級,用20%的精力投入轉口貿易以節(jié)約部分制造成本和勞動力成本?!?
(文/雨果網 鐘云蓮)